主营:欧姆龙,三菱,安川,Pro-face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克服困难挑战,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提高1.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产业链保持安全稳定,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增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步伐加快。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5G应用赋能千行百业成效显著,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全球疫情走势仍存在很大变数,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从国内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工业领域体现更为明显,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存在一些风险,招工难、用工贵、创新人才缺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但更要看到,我国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恢复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
全力以赴稳增长,筑牢经济“压舱石”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扛稳抓牢肩负的重大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强化政策支持,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筑牢经济“压舱石”。
全力提振工业经济,确保一季度平稳接续。在当前工业经济增长有压力的形势下,稳定一季度增长至关重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作工业经济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方面抓好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落实,提振市场信心,确保今年开好局。组织开展工业稳增长督导调研,压紧压实地方责任,督促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加强工业大省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调度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做好政策研究和储备。
尽快打通重点产品供给堵点卡点,有效畅通工业经济循环。当前,供给约束持续显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困难和压力增多。加强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协调,建立重点行业大宗原材料上下游供应长协机制,优先保障基础工业产品、重要生活物资、农资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实施汽车芯片攻坚行动,鼓励内外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加强研发应用合作,提升芯片供给能力。
着力提振工业有效投资,保当前增长、增发展后劲。抓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实施,启动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进度。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地方加快实施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和重点外资企业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加大对中高端制造、研发中心等的投资。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坚定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消费对工业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等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冰雪装备、智慧健康养老、超高清视频、安全应急等产业,引导和扩大信息消费。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推动国际物流降本增效,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
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专精特新”发展水平。中小企业是稳定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央地联动,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督查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扎实抓好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困难问题。精准做好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起益企”服务行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着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再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拓展工业增长空间、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在稳的前提下在重点和关键领域积极进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工业领域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推进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围绕工业母机等产业链,按“一链一策”“一企一案”,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形成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实施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培育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部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一批攻关任务,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农机装备等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支持优势地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应用先导区,开放典型应用场景,带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鼓励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培育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挖掘推广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集群。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制定装备数字化发展政策措施。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加快软件、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促进5G应用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稳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妥有序,统筹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出台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抓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标准研制,推动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重点行业碳达峰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为各领域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
专注服务于工控领域 7×8小时售后支持
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