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欧姆龙,三菱,安川,Pro-face

首页 > 行业资讯 > 销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加速

销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加速

发布日期:2024/6/18     来源:中国经营报

6月12日,总部位于成都的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在马来西亚的门店正式开业,有醒狮为其助兴。狮子身后的店头上,印着两台蓄势待发的工业机器人。这个店也是这家中国工业机器人公司的第一家海外门店。

工业机器人行业又将进入新的阶段。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征求意见稿)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采访成都部分工业机器人企业了解到,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的提高,不仅为国内制造业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解决用工难的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企业也在期待有更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场景。

更稳、更快、更强

本月初,优必选宣布该公司生产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将进入东风柳汽工厂,进行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质检工位等工作。业界推测,未来人形机器人首先大规模投用的领域,就是在工业领域。

实际上,在人形机器人之前,形态酷似一只强有力的大号“铁手臂”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在制造业领域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卡诺普副总经理邓世海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有速度、精度、负重三大优势。比如该公司生产的CRP-RH26-210,能够抓取重达210公斤的物品进行操作,重复定位精度达到了0.06毫米,这是人类徒手无法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一些又脏又累,甚至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已经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比如金属零件打磨会产生粉尘,这对人类健康有害;焊接中的弧光对人的眼睛和皮肤的损害也是极大的,作业过程中需要穿厚重的防护装备。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些工作,导致招工困难。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做这些工作,避免了人类身体的伤害,也解决了企业招不到人的问题。

记者在卡诺普的产品展厅里看到,一台白色机器正在进行操作展示。它可以流畅地完成指定位置抓取、移动、放置的动作,移动时迅速,抓取和放置时轻缓,就像一位细心工作的工人。但和人类不同的是,它可以如此连续工作数百小时不停歇。

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焊宝玛”)业务已经拓展到了欧洲、非洲,并组建了海外的本地化团队。该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杨丛钧同样表示,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在准确性方面也更有保障。“比如打胶的时候,工人打胶有可能打不均匀,但工业机器人设定好参数后每次的打胶结果都是一样的,产品品质比较一致。”他表示。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金属制品等领域,且随着新能源行业兴起,逐步向锂电、光伏等行业拓展。记者了解到,焊接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品类之一,在全球在役工业机器人中,焊接机器人存量占比在50%左右。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增至44.3万台,8年增长超12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增长25.9%。

长城国瑞证券研报也指出,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对于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意义重大。比如2022年汽车电子和锂电池行业的机器人出货量增速大于30%,光伏行业机器人出货量增速大于20%。

持续推进自主研发

“工业机器人能得到这样的发展,背后是国内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结果。”邓世海坦言,其实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很早就成熟了,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说明国内的工业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然而,在十多年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还高度依赖进口,很多零部件国内无法生产。在2012年,邓世海创业之初,他发现购买零件组装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已经和购买一台完整的工业机器人成本差不多,所以毅然转向自主研发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后来又逐渐拥有了自研生产整机的能力。

2013年我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年销量达3.66万台,占全球的20.52%。截至目前,此格局已经持续了11年。IFR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1.83万台。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介绍,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经连续两年市场份额超过全球一半。

杨丛钧告诉记者,过去工业机器人使用的涂胶设备、电缆都需要进口,现在已经逐渐实现了国产化,能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国产化带来的不只有规模上的优势,还能极大地提高制造企业的设备升级速度。邓世海指着展厅里一台用于打磨的工业机器人告诉记者,有一家制造汽车轮毂的厂家需要订购打磨机器人,在人工时代,是靠人来观察是否打磨到位的。初代的工业机器人则只能凭借机械臂的力度控制来调节打磨程度,在精度方面总是很难达到要求。

在收到客户的使用反馈后,卡诺普紧急制订了改进方案,创造性地在机器上方设置了一个用于监测的摄像头,通过图像分析来判断打磨程度,进而随时调节机械臂的操作,最终客户很满意。在过去,那些国外的大型工业机器人企业,并不会在这样很细分的方面做定制化方案的,但国内厂家就可以更加灵活地做定制机型,设备的后期维护也要更加方便。

“制造业生产企业非常看重设备的可靠性。”邓世海介绍,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已经合作了很多年的国外设备,所以国产设备要迈出赢得他们信任的第一步就很难。而一旦国产设备上了生产线,国产化的灵活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果有设备需要调试、升级,我们可以很快给出方案,并着手调整,各个流程要方便得多。”但这也对国内的厂商自研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设备的调试是需要修改底层代码的,只有自主研发,我们才能做到完全掌控。”邓世海介绍,卡诺普近400名员工中,近半数是研发技术人员。

可喜的是,现在这样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卡诺普所在的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即重点发展以智能机器人、数字通信为主导的新经济产业集群,这里已经聚集了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企业12家、上下游关联企业61家。该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功能区还在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入驻,以后功能区里将达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链效果。

在国内工业机器人迅猛发展之下,它们也需要更多的场景支持。邓世海告诉记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场景,比如在汽车、光伏之外有更多的制造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以此来提高机器的使用范围。在他看来,这也是工业领域升级的必由之路。

专注服务于工控领域 7×8小时售后支持

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